如果要选择一座城市来了解福建,你会选?

是经济特区厦门?

是八闽省会福州?

是“海丝”起点泉州?

都不是。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永春。

为什么是永春?

泉州人热爱的面线糊,其面线出自永春;

▲永春面线

许多人从小吃到大的芦柑,它的老家在永春;

▲永春芦柑

还有一种奇怪的老醋,许多人闻所未闻,吃过的人却终生难忘。

▲永春老醋

“老板,一碗面线糊,加醋肉、猪大肠,再剪根油条。”

▲面线糊

一碗合格的面线糊,色泽要通透,汤汁要浓稠,面线要糊而不烂。

吃面线糊离不开三样绝配:醋肉、猪大肠和油条。

▲面线糊+醋肉

▲面线糊+大肠

▲面线糊+油条

醋肉、猪大肠剪碎放进碗底,舀一勺热滚滚的面线糊往里一烫,撒上些许胡椒粉,最后夹一段金黄酥脆的油条,摁进汤底。

和泉州不同,永春的面线糊,胡椒味淡,更重视食物的本味,也能让人舒爽提神。

要想继续这种感受,本地人的选择,是一碗花生汤。

▲花生汤

闽南有句老话:“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到要死。”

一碗合格的花生汤,汤色应呈乳白,花生仁要软而不烂,搭配油条食用,风味更佳。

夹一段刚炸好的油条摁进花生汤里,待油条充分吸收汤汁后,大口咬下,如此吃法,令人直呼痛快。

▲花生汤+油条

如果一个永春人回老家,只允许他吃一顿,他一定选咯摊。

“咯摊”是闽南话(发音:Kotua)的音译,意思是汤锅里煮着东西,汤一滚就发出kotuakotua的声音。

▲咯摊

相传咯摊起源于清朝初年,那时,永春的五里街上热闹非凡,客商南来北往,号称“无永不开市”。

商人赶集赶路跑生意,着急忙慌,吃什么?咯摊方便快捷,送暖驱寒,最合适。

▲咯摊

一张朱红色的八卦桌,摆下四条方凳,八人围坐,中间的“太极“便是一口圆锅。

锅里滚着猪大骨汤,一桌人围锅烫肉吃:猪肺、大肠、肠灌肠、猪肝边沿的罗汉肉、地瓜粉和猪肉抓成的肉羹……

别急着下筷子,先来碗热汤垫垫底。

碗底铺上一层葱末,锅里的大骨汤一烧开,舀一勺浓汤入碗,将小葱烫熟。

大骨汤的鲜浓和葱的清香完美融合,喝得人肚里一暖,精神一振,胃口大开,便有了吃肉的十二分精神。

像很多火锅一样,咯摊也有蘸料——永春人永远只认一种蘸料。

不是二八酱,也不是蒜泥香油辣椒面,是一碟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

作为中国四大名醋里最没存在感的一个,永春醋有幸得到永春人的厚爱。

老醋猪脚、白灼猪肠、爆炒猪舌,没有一样离得开永春老醋。

▲老醋猪脚

▲白灼猪肠

▲爆炒猪舌

永春人的消食方式,一定是喝茶画仙。

茶,一定是当地佛手茶。画仙?就是聊天,一开口想画什么画什么。

在永春,无人不爱佛手茶,高中低档次皆有,小老百姓一样爱这种乌龙茶的后裔。

▲佛手茶

祖籍福州的茶界泰斗张天福,这样评价永春佛手:

“点滴入口,齿颊留香,色香味俱臻上乘,不愧为茶中名品。”

佛手色泽沙绿,外形卷曲紧实,汤色呈金黄,品起来茶香浓郁、滋味醇厚。

▲“胡须金桔”创始人谢家祥

金桔糖表面的白砂糖在刚咬下的瞬间跳跃,随即金桔的香味充满口腔。

▲寸枣

香酥脆甜的寸枣咬起来“咔呲咔呲”响。

▲麻佬

轻咬一口酥脆的麻佬,外层的芝麻粒香气喷喷,里层的麦芽糖甜而不腻。

▲麻糍

麻糍表皮韧劲十足,咬下之后,芝麻香/花生香迸发而出。

桔红糕入口特别细软,吃后有淡淡的金桔香味。

▲桔红糕

▲养脾散炖猪肚

这道养脾养胃、温肾温肝的药膳是专门为归家的孩子准备的,专治妈妈担心的工作劳累、熬夜爆肝、饮食不规律。

灌满养脾散鸡蛋液的猪肚嚼劲十足,淡褐色的汤药味并不浓郁,反而带着点鲜味。

▲养脾散猪肚

这碗汤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专治小孩挑食、偏食、不吃饭。

▲芋面线

“芋面线”三个字,是永春孩子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

面线入口即化,芋头疏松绵软,能让久别重逢的人,一瞬间失去理性。

▲芋面线

因为四季如春稳定宜人的气候,他们以“永春”自名,在吃上,他们也如气候一样佛系:

不需要太出众,只愿来客都能舒服熨帖,踏着秋风冬雪来,也能送还你一个春天的满足。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福桃九分饱排版/闽派美食编辑颜巧莹商务合作:(手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xw/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