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建成全国首个胡椒种质资源圃

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石。

郝朝运总说,发现新物种是幸运的。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份幸运的背后来自专业的累积,如果不是他们十分深入地研究胡椒,那么不同物种间细微的差别很可能一次次从野外考察中被忽略。

物种不是品种。目前全海南有12个胡椒属物种,有很多种质资源,许多已经生长在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的一片苗圃内。这片苗圃就是全国首个胡椒种质资源圃,是郝朝运和其团队成员耗时7年创建的。

7年前,郝朝运刚刚入职热科院香饮所,他发现,研究所内共有20多份胡椒种质,而想要做好胡椒育种工作,做好产业研究,这些材料远远不够。针对我国胡椒种质资源数量偏少的问题,他想要在海南建立国内首个胡椒种质圃。

7年间,郝朝运团队从各地收集了胡椒品种72个种、余份,探明了我国资源现状及地理区系特征,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胡椒资源保存国,也为我国胡椒新品种培育奠定了材料基础。

科学种植“调”出好产量

“海南种植胡椒历史长,科技含量高。”在文昌种了多年胡椒的李文海对胡椒产业了解颇多,他说以前农户多是粗放种植,因为排水、施肥不得当,再加上台风影响,胡椒总要得胡椒瘟病,根、叶、花等“器官”都会受损,影响产量。

李文海说,数十年来,正是有了科研人员对胡椒的栽种、管理方法以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技术不断升级,现在胡椒瘟病发生频率才越来越低。

热科院香饮所胡椒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建峰介绍,自年香饮所成立后,就把胡椒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针对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展开针对性研究。

“我们先后开展了胡椒瘟病、细菌性叶斑病及根结线虫等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研究,摸清了其发生流行规律,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其发生流行,使得产业发展逐渐趋于稳定。”杨建峰说。

紧接着,研究人员还在优良种苗培育技术、应用落叶剂增产效应、覆盖增产等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等领域进行研究,逐步解决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建立我国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产量水平。

上世纪50年代,归国华侨将胡椒带回海南种植。“当时大家只能借鉴其他作物的种植经验,白胡椒亩产仅为30公斤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杨建峰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海南白胡椒平均亩产可达多公斤,掌握标准化种植程度较高的可达到多公斤,我们在试验中可以达到公斤。”

送科技下乡,改变种植观念

“我们最期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胡椒专家为我们讲课。”李文海说,他们将胡椒丰产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我们。

台风及风后持续降雨会给胡椒带来严重影响。每到台风季,这群胡椒专家就来到农户地里,帮助胡椒种植户尽快恢复生产,将损失降至最小。专家们常叮嘱:“台风过后要及时到田里检查,及时清理病死株,以防传染……”久而久之,种植户也改变了粗放管理的种植观念。

“种植技术是发展胡椒产业的关键点,如果种、管不得当,那么种植户的投入就很有可能打水漂。”杨建峰希望海南的种植户不断提高种植管理水平,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种出好产量。

加工技术升级,打造胡椒新产品

“胡椒巧克力?原来胡椒还可以这样吃!”在今年的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上,新奇的胡椒巧克力引来众多市民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品牌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uanbaib.com/hjtp/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