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茄科蔬菜。今天说辣椒。

辣椒是茄科辣椒属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辣椒属的物种大约有30种,都产于拉丁美洲。目前发现最古老的辣椒遗存有两处,一处是墨西哥东北部的奥坎波洞,一处是墨西哥东南部的特瓦坎谷。根据一项年的研究,我们目前食用的普通辣椒最早驯化地是在特瓦坎谷。除了普通的草本辣椒之外,辣椒属还有4个栽培种,一种是灌木状辣椒,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米辣,一种是黄灯笼辣椒,在我国主要出产自海南省,一种是浆果状辣椒,还有一种是绒毛辣椒,后两种辣椒都是由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原住民驯化的。

辣椒的传播也和地理大发现有关,年哥伦布首次把辣椒带到欧洲,当时的西班牙人觉得这种作物的辣味像胡椒,于是也将它称作胡椒。这种命名后来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至今在英语中pepper一词既可以指胡椒,也可以指辣椒。

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传入欧洲差不多一百年之后,年明代的戏曲家高濂在他写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提到了“番椒”,他的描述是:“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最早对辣椒的记载。从这个命名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辣椒的命名也与欧洲相似,都是将其与同有辛辣味的花椒、胡椒上联想。30年后,王象晋的《群芳谱》中也记载了“番椒”,他的描述是:“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就是最早记载辣椒的高濂是浙江钱塘人,而且清朝的浙江地方志中也是最早记载辣椒的方志,这表明辣椒很可能是从浙江沿海首先传入中国,然后再逐步向内陆转移。现在有一种猜测,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可能有三条渠道:一是从浙江及其附近沿海传人;二是由日本到朝鲜再传到中国东北;三是从荷兰传到台湾。从方志的记载来看,在清朝康熙年间,湖南、辽宁、河北、贵州都已经出现辣椒,到了雍正年间,辣椒进入陕西。其他地区的辣椒传入应当还要稍晚于这几个地区。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辣椒在各地的称呼还不大一样,除了“番椒”之外,还有“海椒”“秦椒”等不同的称呼,这似乎也表明了各地的辣椒来源,大概海椒是意指来自于海外,秦椒表明是从陕西传入的。

如果说辣椒最早是通过浙江来到中国的,那浙江反而不是一个嗜辣之地,这多少有点令人费解,我的一个猜测是大约浙江临海得鱼盐之利,物产相对丰饶,加之当地居民历来没有辛辣口味的传统,所以辣椒在这里只是一种“匆匆过客”,真正发扬光大要到内地。

中国吃辣椒最甚的地方,在我们的脑子里第一反应的大概应该是四川、湖南、贵州、云南,再加上江西、湖北、陕西等省份。这些地区之所以嗜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身处内陆,相对于沿海地区食盐比较匮乏,除了个别地方有井盐或岩盐之外,很多地方由于远离食盐的来源地,或者交通不便,饮食中缺少盐作为调味品,因此需要通过辣味、酸味等味道“下饭”,再加之四川等地历史上就喜欢吃辛辣之物,因此辣椒得以在这些地方落叶生根、发扬光大。

辣椒来到中国之后,在食用方式上有了很多中国式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与各种其他香料等混合起来,然后以油泼或发酵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辣椒的风味,于是油泼辣子及各种辣椒酱在中国各地先后涌现出来,使得辣椒从单纯的“辣”又发展出了各种“香”,成为中式美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些年来,辣椒在中国的发展蔓延之势很快,现在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川菜、湘菜以及西北菜等传遍全国。这些菜品中因为有了辣椒的加持,所以滋味很浓。常言道,“一辣解三馋”,此言不虚,不信去问问大学生们,很多平时在家过去不大吃辣椒的孩子,进了大学之后会很快喜欢上辣椒。

说起吃辣椒可以解馋,我自己深有体会。小时候吃饭时缺油少肉,滋味寡淡,再加上讨厌的高粱,有时真吃不下饭去。那时我负责做全家的饭,于是就有机会在做饭时做点手脚。有句老话叫“厨子不偷,五谷不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做饭的厨子有条件吃点独食。在这一点上,我也不例外。有一次,我在做饭时,偷偷弄出一点油来,自己炸了一点干辣椒,然后放到一个小碗里,藏在碗柜的最深处,那几天每天到吃饭的时候,我都偷偷把辣椒油先盛一点放到碗底,再在碗里装上饭菜,然后端着饭碗跑到院里自己吃去,那叫一个过瘾!不过几天下来,爸爸发现了一些端倪,就不让我端着碗到外面吃饭,一定要在餐桌前和大家一起吃,最后导致秘密被发现,不免又是挨上一顿臭骂,因为毕竟那时的油都是凭票供应的。进了大学之后,开始了独立生活,我的手边总是离不开辣椒酱,有时只用馒头蘸辣椒酱吃,就能当一顿饭。至于吃上一顿担担面,那绝对是改善生活了。

直到今天,辣椒酱也是我们全家餐桌上的好伴侣。

被化名为黄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tp/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