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植株

荊芥廣泛生長於中原地區,是最早的中藥材之一,因此也被諸多醫學典籍納入,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稱之為假蘇,味辛性溫,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藥性論》云:治惡風賊風,口面歪斜,遍身疹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久食動渴疾;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藏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

《日華子本草》:利五藏,消食,下氣,醒酒。

綜合而言,荊芥味辛性平溫,歸肝、脾、肺經,解表祛風,解毒透疹,行氣消食,治療因受風寒引起的感冒、頭痛、目癢、出疹等病。不少書上寫道說荊芥能夠止血,其實荊芥辛溫,即便不入血分,對於活血也有促進作用,不太可能止血。所謂的止血指的是將荊芥炒成荊芥炭后,性味發生變化,從而才有了止血的功效。這一現象在中醫書籍中很常見,很容易給初學的同學造成誤導,所以特此提出,希望同學們注意,學習中藥一定要去看藥性論述的出處,不可只看一句藥性簡介就信以為真。

△荊芥飲片

說回來,荊芥辛平溫,宣肺的能力很強,能夠打開毛孔腠理,把留存於皮表的風、寒、濕邪頂出去。這和上次講過的紫蘇很相似,別忘了荊芥古名就叫假蘇,紫蘇和荊芥都有辛溫散表寒的作用,區別在於紫蘇偏於打開毛孔發汗,同時藥力偏瀉脾胃中的寒濕。荊芥雖然也有消食的功效,但是去脾濕濁的能力遠遜於紫蘇,而功效偏於行氣去痛,尤其擅長解風寒頭痛,這一點是紫蘇不及的。

作為食材,荊芥強烈香氣,荊芥富含檸檬和薄荷芳香油,所以吃起來有一種檸檬味的薄荷的感覺。荊芥芳香醒脾,消食醒酒的功能讓她成為了人們喜歡的開胃下飯和下酒的菜品。經常食用荊芥疏散潛伏于體表的寒氣、頭部受的風邪,同時還能夠清除脾胃的痰濕垃圾。

資深粉絲們可能都知道,徐老師一直很提倡吃辛溫芳香類的食品,比如姜、肉桂、八角、山奈、豆蔻、咖喱等香料,不過這些東西首先作為調料使用量有限,其次其實更適合單純寒濕重的人。現代人往往寒熱錯雜,濕氣重造成體內陽氣分佈不均,這樣的人如果大量吃辛溫辛熱的香料,可能寒濕沒去反而頭面部就開始上火了。

△涼拌荊芥

而荊芥、紫蘇、藿香這類性質偏平偏溫,同時芳香強烈的藥食,化脾胃濕濁又不容易生火,其實也是去寒濕痰濁的好選擇。荊芥可以涼拌食用,也可以在其他炒菜中加入荊芥提味,另外清炒荊芥、荊芥拌黃瓜、荊芥腐竹、荊芥洋蔥都是不錯的搭配。

荊芥的生長範圍非常廣泛,主產於中原,山東、江浙一帶,荊芥在河南非常流行,也幾乎是羊肉燴面的標配,北京的菜市場也有賣荊芥的,其他地區相信也不難買到。另外荊芥很容易生長種植,而且本身有驅蟲的功效,所以在自己庭院或陽台上種植一些,食用、觀賞、防蟲,都是不錯的選擇。

-END-

星辰

藥食同源往期文章鏈接

丁香

胡椒

八角茴香

小茴香

肉桂

肉豆蔻

山奈

砂仁

刀豆

薑黃

蓽茇

花椒

草果、草豆蔻

芫荽

佛手

紫蘇葉

薄荷

參加

預約

點擊

健康營

赞赏

长按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yc/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