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安民/文嘶马原来是江都区的一个临江古镇,早年乡镇合并时,作为一个社区,整体并入了大桥镇。第一次听到“嘶马”,立马想到的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啸……”,没成想,这个地名的由来,还真的与战马的嘶鸣有关。据史料记载,南宋时,北方游牧民族南犯,高宗赵构偏安临安,岳飞率部抗击金兵,在江南连连获胜,金兵败退江北,岳家军乘胜追击,无奈南宋朝廷苟安惧战,先头部队后援不足,粮草匮乏,金军掉头反扑,想乘势灭掉岳家军。岳飞审时度势,利用这里遍地皆沙的地形,在战马尾巴上系上树枝,在郭家村每棵树上倒吊一只羊,后腿悬空倒挂,前蹄松开,紧挨着前蹄置一面大鼓,一声号令,骏马飞奔,嘶鸣之声震天,树枝撩起沙尘,郭家村上空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悬于树上的羊前蹄击鼓,声震四方,分明千军万马,铺天盖地而来。金兵心惊胆裂,弃甲而逃,岳家军再次大获全胜。后来当地的百姓,为了铭记岳家军辉煌战绩,将郭家村改为“嘶马”。时至今日,游人每到此地,不仅可以听到,嘶马弯道的江潮奔涌;耳畔犹闻,八百年前的萧萧马鸣。让人们记住嘶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有一道名菜——“嘶马拉豆腐”。拉豆腐,猛一冲看上去,像极了豆腐乳。上面,是一层色若琥珀的麻油;油下面,有腐乳的白,竹笋的黄,香菇的褐,菠菜的绿。挖起一勺,细细品味,除了豆腐的清爽,还有香菇的清香,竹笋的清脆,菠菜的鲜嫩,蒜叶的香醇,如脂如贻,香甜脆嫩。一勺过后,感觉还没过瘾;再来一勺,依然不愿丢手。能够将豆腐这一普通食材,做成名菜的,并不多见。我们熟知的,也就是“文思豆腐”、“平桥豆腐”、“麻婆豆腐”。嘶马拉豆腐的做法,与麻婆豆腐有些相近,主料就是农家磨的,或是超市买的普通豆腐,配料是菠菜、香菇、竹笋和蒜叶,调料有素油、麻油、白糖、酱油、姜末、胡椒粉、味精和盐,厨师的用料习惯不同,可能略有些差别。制作此菜的关键是勾芡、用油和加佐料,前后三次勾芡,每次勾芡前所加的佐料都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时间的把握,加量的多少,全在厨师的手上。这道菜,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做。制作前,先将将豆腐冲洗干净,然后在盆中捏碎。在锅中倒入适量的素油,注意了,不要舍不得,这道菜靠的就是油,油热以后放入豆腐,加白糖、酱油、姜末,急火烧到豆腐沸腾时,放一次粉芡,用勺子在锅内不停地搅拌,使粉芡与豆腐调和均匀。等到锅内豆腐快要起糊的时候,加第二次油和粉芡,控制火候,搅拌两分钟左右,再加第三次油和粉芡,同时一边搅拌,一边放入香菇末、竹笋末、菠菜末、蒜花、盐和味精。文火再煲一会儿,起锅装碗。根据个人喜好,撒点胡椒粉,浇点麻油后即可上桌。至于究竟什么时候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勾芡,每次要添加些什么,就要看个人的经验了,这没有个定法。至于做出来的味道如何,要看你的厨艺,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说白了,这就是一道家常菜。适合家人口味的,就是最好的。嘶马拉豆腐,关键是个“拉”字,有人说,是豆腐下锅以后,用勺子不停地来回拉动,将豆腐弄碎的过程,谓之“拉”。我不以为然,因为现在好多厨师,在做这道菜时,都是事先用手将豆腐捏碎,而“拉”,就像拔丝土豆里的“拔”一样,是厨师烹制过程中的一个动作,目的是为了将豆腐与各种调料,搅拌得更均匀,实际上,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厨艺。厨师用勺子将锅里的豆腐舀起来,半斜着提到空中,让豆腐从勺子里匀速滑出,连成一条线。如此反复,就像从锅里拉出来的一样,是一种花式烹调的技艺,靠的是锅、勺、火候和左右手的配合。一连串流畅的动作,看上去轻松自如,恰是背后练就的真功。品尝嘶马拉豆腐,是有门道的,千万心急不得,莽撞不得。拉豆腐上桌前,厨师会淋上一层麻油。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油封住,表面上风平浪静,没有一丝热气,骨子里却是滚烫的。吃的时候,最好用勺子先搅匀,再挖起来,慢慢吹凉,用舌头啖一啖,然后再入口。这里面,有个真人真事的笑谈。说地域相连的泰州,过去,也曾模仿嘶马拉豆腐的做法,做得这道佳肴。当年扬泰分家以后,省里某领导去泰州视察,就餐时上了这道菜,用小盅分成各客,送到客人面前。泰州方言说“您”,听起来像是普通话的“冷”,于是主人告诉客人:“这是您的”,客人听成“这是冷的”。宾主之间,一边闲聊一边吃,客人也没在意,顺手挖起一勺入口,简直烫得要命。众人在场,还要顾及形象,吐不得、咽不得,把舌头和上颚全烫伤了,这个苦头可吃大了。此事被当作笑谈流传开来,再次提醒人们,“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也是在提醒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把握节奏,掌握分寸。过去曾相传,有人将拉豆腐用罐子装好,从嘶马五圩码头上船,经四个多小时,走了四五十里水路,到镇江拿出来吃的时候,豆腐还是热的,你说刚出锅的时候,那该有多烫。关于拉豆腐的来历,坊间有一个传说。据说这道菜早先是寺院里的菜肴,僧人不吃荤菜,为了补充蛋白质,平时豆制品吃得较多,可能是为了改一改,蔬菜的清汤寡水,无意间创制出了拉豆腐,这一独特的滋味,目的让僧侣们调剂调剂胃口。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有时会留在寺院里吃斋饭,便学会了这道菜的做法,在嘶马一带流传开来。由于是寺院里学来的菜,家家户户会在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冬至,这几个节日,做上一碗来敬祖宗。直到现在,当地农村乡镇的白事宴席上,凉菜结束,准备走热菜时,拉豆腐必须作为头道热菜上来,这已成为一个定俗。拉豆腐这道菜,好多地方都有做,但真正做得到位的,并不是很多。在像模像样的餐馆,有的也谋求个形似而已。多年前,曾去过大桥镇的一个小饭店,近距离观摩厨师制作的全过程。左手端锅,右手执勺,颠翻自如,技艺纯熟;炉火烧得很旺,豆腐拉得很飘逸,及至装盘上桌,味道醇厚浓郁,果真名不虚传。除了像嘶马拉豆腐这样,常年都做的特色菜,滨江沿河,水网密布的江都,几乎每个不同的季节,都能端出相应的时令菜;热情好客的水乡百姓,期待着你的随时到来。不过请一定记得,品尝过后,别忘了帮他们做个推介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jb/1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