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食物都是什么时候传入的我国的?胡、番、洋又有什么区别?

时至今日,讲究“吃”的我们国人的餐桌上,无论是水果还是菜谱,都丰富多彩。可是早在古代的这片大陆上,所能食用的食物,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丰富,而是相当的匮乏。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食物逐渐传入国内,在国内培育种植,我们的食谱才慢慢地丰富了起来。

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周天子为中心,将抵御分为内臣、外臣、朝贡国和化外之地。其中,化外之地即没有开化的地方,也就是文明地区以外的地方。

《礼记·王制》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生活周天子“近端”的汉民族在饮食上与其它民族区别明显,四夷人不同的饮食习惯都有鲜明的地域性,这植根于该民族的自然环境和饮食原料,并受当时的经济状况所制约。

秦汉时期,分布在我国的西方和北方的异族被汉人统称称为匈奴而,匈奴人则自称为胡人,“胡人”便成了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异族的泛称。

一、张謇出使西域引入的“外来食物”

汉武帝建元年间(建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汉武帝首创,小编曾发文写过“年号”专题),派遣使者张謇出使西域(建元三年)。张謇历经千难万险,数次被俘被困,十余年后才返回大汉。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汉朝要联合西域诸国抗击匈奴,但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文化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开辟了从汉朝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许多国内没有的食物便逐渐传入我国内地。

这一时期,因为西边与北边的异族被统称为“胡人”,我国从胡人处引进的食物便在食物的前边加一个“胡”字,以示与国内原有食物的区别,传入的主要食物有:胡麻、胡饼(馕)、胡荽(香菜)、胡桃(核桃)、蒲桃(葡萄)、胡蒜(大蒜)、苜蓿(紫花苜蓿是重要的牧草,营养价值高,可入药)等等。

二、盛唐文化下的“食物”交流

唐代开朝以来,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被四夷拥戴为“天可汗”,四方宾服、万国来朝,并赢得了“贞观之治”,唐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大唐的疆域广阔,对外开放,唐人的文化自信,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各国来到当时世界之都世界的中心长安。

富裕风流、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开放流畅的中外文化交流,自由开明的仕进方式,自由自在的言论条件,使整个大唐氯氨着一种恢宏自豪、开朗奔放的气氛。在这种宽松优越的文化发展环境下,唐人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很快便在没有意识形态束缚的饮食文化领域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自由发挥。

大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如蔬菜有苜蓿(汉代曾引入)、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汉代曾引入)、胡荽(汉代曾引入)、胡萝卜等,水果有葡萄(汉代曾引入)、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汉代曾引入)、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等,都是这一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唐人是不折不扣的“吃货”。唐朝陆羽(三国名将陆逊之后、东吴大族陆家之人)所著《茶经》,将茶学、茶艺、茶道融为一体,开创了一个以“茶”为标志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不仅仅记述茶艺,而且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都渗透如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以,唐代的佛、道、儒都爱茶,更讲究茶本身之上的茶文化。

唐代不仅在内地饮茶成风,而且饮茶习俗也迅速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自中地,流于塞外”。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带去当时湖南岳州名茶,茶叶由此传入西藏地区。我国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渐渐形成了驰名中外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承袭前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为我国文化史上添上了独特的一笔。唐代的“酒文化”别具一格,唐代文人更是嗜酒如命,自从唐代有了“酒仙”的美称之后,酒仙便层出不穷,更多人不喜功名喜“称仙”所谓的“称仙”,就是自称“酒仙”,也喜欢被人称为“酒仙”。

唐初的王绩,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他所作的待文多以饮酒为题材,如他的《醉乡记》:“……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召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

唐中期有“酒八仙”之说,即嗜酒的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人。“八仙”中最嗜酒、最著名的当属“诗仙”李白。李白爱酒,他的酒诗也多,如《月下独酌》等。而《将进酒》则是“酒诗”之中的“千古绝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酒八仙”之后的杜甫、白居易等等,无不好酒。自居易自称为“醉尹”。他有一篇《酒功赞》,极言饮酒之趣,自以为步“竹林七贤”刘伶《酒德颂》之后。《酒功赞》写道:“由于唐代文人的嗜酒成风,他们的品评自然为美酒带来一些雅号,成为天下麦鞠之英,米泉之精,作和为酒,孕和产灵。孕和者何?浊酒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产灵者何?”

茶和酒之外,唐朝的括皇室、贵族富豪、士人等,他们以追求异味奇珍为乐事,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当然,也有少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节俭,而能轻财贵义、乐善好施。饮食奢靡,是唐时期地主阶级的普遍现象。唐代的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闻名世界。

三、大明王朝的“航海时代”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麦哲伦取得了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这标志着全球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之一。

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美洲的注意,美洲成了欧洲人的殖民地。一百年后,世纪后期,西班牙人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

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公元年至年,明成祖朱棣,便派遣三宝太监郑和,展开浩浩荡荡的下西洋活动。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时间跨度三十余年年,船队先后游历了从东南亚到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回大批奇珍异宝,当然,还有当地的食物。郑和七下西洋是在了古代中国航海史上最壮美、最华丽的篇章。但在下西洋活动停止之后,古代中国还航海上马上就色彩暗淡,更错过了西方近代崛起的大航海时代。

“番有”外来之意,番国,是我国古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念对内藩、外藩的统称。明清的中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自称“天朝上国”,而中国之外的国家,对中国称臣的则为“藩属国”,其他的国家,则为“番邦”。而这一时期,从国外引进的食物,则多在名字前加“番”字,予以区别。

这一时期,美洲作物的引进与传播,成为明清时期我国食物引进的一个显著特点,传入中国的美洲食物主要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番木薯、番瓜(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番梨(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等等,还包括经济作物陆地棉,臭名昭著的“烟草”等。

四、清末民国近代引进食物

清朝末年,以“闭关锁国”为国策的清政府的“天朝大国”的梦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使西方成功打开了这座古老东方的大国的“紧闭”的大门,使得国人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的教训,开始渐渐向西方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渐渐被国内所接受,同样,带来的还有各种“洋货”,国人把这一时期从“洋人”那里引进的物品前加“洋”字,以区别国内其他的物品。

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便是“洋火”、“洋车”、“洋桥”、“洋枪”等等等。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食品主要有: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甜樱桃、西洋参、洋芋(土豆、马铃薯、山药蛋)、洋姜(菊芋)、洋白菜等等。

从先秦至明清近代,我国的食谱也基本上定型了。正是我国古代历史主动或者被动的历次文化交流,也给我们带来了除本土之外的各式各样的食物,在丰富了我们的食谱的同时,也造就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吃货”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tp/1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