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背着心爱的胡椒盐背包走访亲戚

刚进姑妈家门就被爱玩游戏的小表弟问道

“老哥,你的二级包很好看喔,哪里买的?”

当我与小表弟解释胡椒盐的时候,被姑妈听到

“胡椒盐?能吃吗?”我瞬间无语

(胡椒与盐)

于是今天,就跟大家来聊一下这个因名字,可能会被以为成调味料的——胡椒盐背包。为什么这款背包会叫调味料“胡椒盐”的名字呢?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把时间调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瑞士。那时候的瑞士是欧洲的的一个中立国,但由于处于动荡的战争年代,而又恰好被参战的欧洲国家包围,因此瑞士的军方从不敢忽视防御的建设,在军事装备上也时刻准备着。

(红色为纳粹、浅红色为其同盟国或沦陷区)

然而正在此时,邻居德国加强了边境的管制,这使得货物和人流都难于进入瑞士,棉花更是成为了当时的稀缺物品。而为了减少军方服饰对棉花的需求,瑞士的军方决定寻求其他材料来制作军需品。荨麻是一种能广泛种植且培育简易的植物,早在拿破仑时期,人们便已经开始使用荨麻编织衣物了,因此,瑞士的军方便发明了一种亚麻与荨麻混织而成的新型布料。

(荨麻)

由于这两种纤维混合在一起,便会呈现出白色和军绿色交错的视觉效果,看上去就像是胡椒和盐混合在一起,所以才叫了“胡椒盐”这个名字。

(胡椒盐面料)

因布料内添加了荨麻纤维,在干燥的环境中透气性极佳,而遇到水后荨麻纤维能迅速膨胀,许多细小的缝隙立马会填实,水很难完整渗透到面料中,虽然防水性与如今的高科技材质无法相比,但在当时也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前卫跟实用的。由于胡椒盐面料的透气性与防水性,非常适合军队使用,因此瑞士军方便决定用胡椒盐面料代替棉花制作军包等装备。除了在面料方面下功夫外,瑞士军方在其他方面也很谨慎,军包的肩带和底层都采用了厚重的头层牛皮,甚至缝制皮革的走线方式,当时也是采用了手缝马鞍时所用的缝纫方式。在包的设计上,还采用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内部架构,内置铝框,方便支撑以及携带重物,同时又使得背包结实有型。由于在设计和用料上都特别充足,无论是在二战时期还是现如今,“胡椒盐包”都是高端户外装备的品质象征。随着军用经验的积累,胡椒盐背包的款式也发生了演变,不同生产公司和年份差异造就款式的不同,甚至还有少量特殊版的产生。不过,胡椒盐背包可以大致分为“双耳”、“三耳”、“大胡椒盐”、“小胡椒盐”这几个版本。

大胡椒盐背包

之所以叫大胡椒盐背包,就是因为还有一个小胡椒盐背包,大胡椒盐容量较大,内附钢架背负系统和腰部的支撑,更适合负重长途背负

小胡椒盐背包

小胡椒盐是作为辅包出现的,底部没有皮革设计。既可以通过绑带与大胡椒盐背包叠加背负,也可以作为单独背包短途使用(因为小胡椒盐没有背负长途系统)

双耳、三耳胡椒盐背包

这两款则是原版胡椒盐背包的变异版本,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胡椒盐背包侧面的口袋个数来区分的,设计与用途也跟原版胡椒盐背包大同小异。

(双耳胡椒盐)

(三耳胡椒盐)

深爱老物件的我们,更想和玩家们共享一下老物件的味道,于是便给大家带来三款胡椒盐背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jb/1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