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时开始大规模食用辣椒?“茱萸”是一种辣味食材?

辣椒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蔬菜,很多特别喜欢吃辣椒的人,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辣椒的身影。辣椒不仅可以刺激味蕾提升食欲,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但由于辣椒的刺激性实在太过强烈,长期过量食用辣椒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据说最早的辣椒发源地是美索亚美利加,早在公元前年左右,生活在当地的玛雅人,就已经开始有了吃辣椒的习惯。辣椒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不仅见证了“物种起源”的真实性,而且也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虽然现在辣椒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常菜,但是在16世纪末之前,辣椒并未传入古代中国。大约在明朝中末期的时候,正真意义上的辣椒才开始进入中国,并且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蔬菜之一。

据明代《草花谱》上面的记载可以得知,当时人们将辣椒称为“番椒”,而“番”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海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番椒”指的就是从海外进口的辣椒。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未将辣椒作为食物,而将其是当做一种可供观赏的植物。

据说第一批吃“辣椒”的中国人,是居住于长江下游的“下江人”。他们因为气候过于潮湿,很容易患上类风湿疾病。当地人将“番椒”当做一种“药物”食用,发现确实可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而“下江人”也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古代人认知与食用“番椒”的演化历史

生活在现代的人都知道,辣椒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蔬菜。由于随时、随处都可以买到辣椒,所以人们对这种普通的蔬菜并不在意。

但是在辣椒刚传入中国之时,由于人们对辣椒的了解并不深刻,所以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人们才敢于将辣椒送入口中。

实际上殷商和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有了“辣味”调料。翻开古代史料不难发现,“辛”字的涵义就是“辣味”,但是古代中国人所食用的“辣味”调料,与明代中末期由外国,传入中国的“辣椒”却有本质区别。

中国古代所说的“辣味”是指,“蒜、葱、兴渠、韭、薤”,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五辛”。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深入挖掘,就可以发现古代传统的“辣味”蔬菜中,其实并没有辣椒这个品种。

1.古代中国本土“辣味”蔬菜

如果按照“辣味”这一条标准去分析,不难发现在辣椒传入中国前,生活在古代的中国人,实际上早都已经有了“食辣”的习俗。其中比较常见的“辣味”蔬菜,除了刚才介绍的“五辛”之外,其实还有“茱萸、胡椒、芥”等种类。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茱萸”这个词时。应该都是在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

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而诗歌中所说的“茱萸”又名“越椒”或“食茱萸”。是一种古代比较常见的类似于“草”的植物。由于其嫩枝密布了很多锐利的尖刺,所以就连小鸟都不敢栖于其上,所以古人又将其称为“鸟不踏”。

2.茱萸可当做“三牲用藙”

从“越椒”和“食茱萸”两个别名来看,这种具有芳香味和披针形叶片的植物,其本身具有可食用性,而且吃起来的味道有“辛辣”之感。作为一种“食药两用”的古代植物,“茱萸”不仅具有杀虫、消毒、止痛、逐寒、祛风等功能。

而且还被古人当做一种,可以食用的“辣味调味品”,广泛应用于各种肉类食物之中。《礼记·内则》中所记载的“三牲用藙”,说的就是茱萸这种口感辛辣,并颇具食疗功效的调味品,可以在吃牛、羊、猪肉时,当做调味品或者配料辅食。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的驱除,牛、羊、猪肉中的腥膻味,而且茱萸的辛辣口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实际上关于茱萸这种辣味蔬菜的记载还有很多。

3.古人作鱼鲊时的辛辣调味品

比如《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

这段记载中不仅介绍了茱萸的栽种时令,而且也交代了茱萸生长期的注意事项。将刚采摘之后的茱萸,整齐地挂在墙壁上阴干,但千万不要受到烟熏否则就会有苦味。可以将其当做食用“肉酱、鱼鮓”时的调味品。

4.肉羹的最佳伴侣茱萸

茱萸不仅可以用来佐“三牲”和“肉酱、鱼鮓”,也可以在做肉羹的时候发挥调味作用。据《益部方物略记》记载:“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绿实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

这段话说的就是在烹饪肉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入一些干燥的茱萸。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令肉羹的味道更加鲜美,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淡化和驱除肉中的腥膻味。相比较于花椒和桂来说,茱萸的辣味会更加浓郁。

5.古代的“辣米油”

茱萸在古代所有“辣味”蔬菜中,其食用率和实际味觉刺激,都应该占据数一数二的位置。所以《本草纲目》说:“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大意为茱萸为古代最重要的“辣味”食材。

笔者认为如果从古人食用“辣味”蔬菜的历史来看,作为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茱萸”,其实它的实际作用与功效,完全可以与后来传入中国的“番椒”相媲美。

而且从古人食用茱萸的历史中可以发现,茱萸在古代人餐桌上的地位要远高于辣椒。

明代中末期“番椒”传入古代中国

1.“番椒”由明代传入中国

公元16世纪末正处于明朝统治的中后期,这一时期由于明朝与藩属国之间的交往颇为频繁,所以很多具有异域风情的东西,开始源源不断的传入明朝。而被时人誉为“番椒”的蔬菜,就是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

如果从“番椒”的原产地上来看,这种味道特别辛辣的蔬菜,它的实际原产地应该是美洲大陆。这一点可以通过中外历史记载获悉。当“番椒”传入明朝之后,由于颜色特别艳丽而且外形颇具异域风情,所以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

公元年明代高濂撰写了一本《遵生八笺》,在这部书中曾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大意为“番椒”属于丛生植物,栽种之后可以长出白色花瓣,其果实的外貌就像“秃笔头”。

品尝之后发现味道特别辛辣,尤其是红色的“番椒”辣味更浓。据此记载可以证实,辣椒确实是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但一开始并没有人食用“番椒”,只是将他当做了一种观赏植物。

2.辣椒在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

到了清朝初年生活于贵州地区的人,以“土苗用以代盐”。这里面所说的“土苗”就是辣椒,由于当地产盐量比较少,所以很多人都用辣椒代盐。到了乾隆年间贵州及其,相邻地区的人开始广泛食用辣椒。

随着辣椒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黔、湘、川、赣等省份,专门设立了种植辣椒的基地。这说明辣椒已经成为了一种供不应求的蔬菜。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和辣椒不断得到推广,生活在的其他地区的人,也相继开始种植辣椒。

这说明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番椒”,在清朝的时候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这也直接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辣椒的需求。也正是由此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了大规模食用辣椒的历史。尤其是湖南、四川等地,更是成为了食用辣椒的大省。

清代末年《清稗类钞》中曾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生活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人,不仅开始喜欢上了辣椒,而且也成为了无辣不欢之人。“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甚至连做汤都要加入辣椒,否则根本吃不下饭。

茱萸与辣椒“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茱萸可以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辣味”蔬菜之一。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在烹饪或者用餐的时候食用茱萸。虽然它只是一种调味品,但是却可以参与到,古代中国的所有菜品之中,着就不得不说茱萸在中国餐饮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辣椒虽然传入我国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长,但是真正受到人们喜爱或者说,能够大面积栽种和食用,这段历史其实才不过短短的年左右。但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年的历史,因为辣椒传入中国之后,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味道。

“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这段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个字,但却充分道出了中国人在用餐时,对辣椒这种蔬菜的强烈依赖性。

而且很多人在吃辣椒的时候,都喜欢挑选“极辣”,因为这种辣椒的刺激性,可以更好的刺激味蕾并促进食欲。

茱萸作为土生土长的古代“辣味”蔬菜,在“番椒”传入中国之后,就基本上走下了人们的餐桌。虽然明清时期很多人在吃肉的时候,依然喜欢放一些茱萸,但此时的茱萸已经成为了完完全全的配角。

结语

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中国食材,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在古代中国社会,当富有异域风情的习俗和食物传入中国之后,一旦被中国人接受之后,就很容易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经典。

就比如曾被称为“番椒”的辣椒,一旦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并进入中国人的口中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人们无法割舍的“美味”。

虽然现代社会中辣椒十分普遍,但依然有很多人对辣椒这种蔬菜情有独钟。这类人已经达到了“无辣不欢“的程度。

郭文《辣椒何时传入中国》

江玉祥《说辣椒──《川味杂考》之一》

齐云荐《古人吃什么蔬菜》

冯进《先秦古人吃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jiaoe.com/hjtp/11170.html